物理治療(Physical Therapy)透過運動、手法治療與輔具輔助來改善身體功能與疼痛管理。適當選擇與使用輔具,能有效支持患者的康復過程,提高復健效率,並減少不適。本文將針對常見的物理治療輔具進行分類說明,並提供選擇與使用建議。

1. 物理治療輔具的分類與應用

(1)支撐與固定輔具:提供穩定性與保護

這類輔具用於穩定關節、限制過度活動,或提供額外支撐,以幫助患者安全進行復健。

常見輔具:

  • 護膝、護踝、護肘:減少關節壓力,適用於膝關節炎或扭傷後支撐。

     

  • 背架(姿勢矯正帶):改善不良姿勢,減少脊椎壓力,適用於脊椎側彎或長時間久坐者。

     

  • 頸部支架:限制頸椎活動,適用於頸椎受傷或頸椎病患者。

     

  • 腕部副木(護腕):適用於腕隧道症候群或腱鞘炎患者,減少腕部負擔。

     

使用建議:

  • 應根據醫療專業人員的評估選擇適當支撐力的輔具,避免過度依賴導致肌肉萎縮。

     

  • 長時間佩戴需適時調整,以確保血液循環順暢。

     

(2)復健運動輔具:促進肌力與關節活動度

這類輔具幫助患者恢復肌力、提升關節靈活度與協調性,適用於術後復健或慢性疼痛管理。

常見輔具:

  • 彈力帶(阻力帶):可調整阻力,幫助強化肩膀、腿部、核心肌群。

     

  • 壓力球(手指訓練球):提升手部抓握力,適合腕隧道症候群或手部受傷患者。

     

  • 平衡板:訓練核心穩定性與下肢控制,適用於平衡能力不足或腳踝扭傷者。

     

  • 運動滾筒(泡棉滾筒):放鬆肌筋膜,減少肌肉僵硬與疼痛,適合腰背部緊繃的患者。

     

  • 踏步機/滑步機:增強下肢力量與心肺耐力,適合行動能力較弱的患者。

     

使用建議:

  • 復健運動應遵循循序漸進原則,避免肌肉過度疲勞。

     

  • 結合專業復健計畫,確保運動範圍與強度適合個別需求。

     

(3)電療與熱敷冷敷輔具:疼痛管理與循環促進

這類輔具常用於減少發炎、促進血液循環,加速組織修復,適用於運動傷害或慢性疼痛管理。

常見輔具:

  • 熱敷墊:促進血液循環,緩解肌肉僵硬,適用於慢性關節炎或肌肉緊繃。

     

  • 冷敷袋:減少急性發炎與腫脹,適用於扭傷或肌肉拉傷。

     

  • 低頻電療儀(TENS機):透過微電流刺激神經,減少疼痛感知,適用於慢性疼痛或術後恢復期。

     

  • 超音波治療儀:促進深層組織修復,適用於肌腱炎、關節炎等狀況。

     

使用建議:

  • 冷敷 適用於急性疼痛(受傷後 48 小時內),熱敷 適用於慢性疼痛或肌肉僵硬。

     

  • 電療應依專業指導使用,避免過度刺激影響神經系統。

     

(4)行動輔助輔具:提升日常活動獨立性

這類輔具幫助患者維持行動能力,降低跌倒風險,適用於肌力不足或步態不穩的患者。

常見輔具:

  • 助行器(四腳助行架、輪式助行器):適合平衡能力較差者。

     

  • 輪椅(手動/電動):適用於長期行動不便者。

     

  • 柺杖(單點/四點):適合單側腿部無力或恢復期患者。

     

  • 垂足輔具:可提供足部額外支撐,改善步態並減少跌倒風險。(了解更多

     

使用建議:

  • 助行器應調整至適當高度,以確保良好姿勢與穩定性。

     

  • 輪椅使用者需定期檢查剎車系統與輪胎狀況,確保安全。

     

2. 如何選擇適合的物理治療輔具?

(1)依據治療階段選擇

  • 急性期(術後、發炎期):建議使用冷敷、護具、助行器,以降低疼痛並提供支撐。

     

  • 恢復期(組織修復期):可使用熱敷、低頻電療、彈力帶訓練,以促進血液循環並恢復肌力。

     

  • 長期管理(慢性疼痛、關節炎):應搭配運動輔具(如泡棉滾筒、運動球)來維持活動能力。

     

(2)選擇適合的尺寸與材質

  • 支撐護具 應符合人體工學設計,避免過緊影響血液循環。

     

  • 運動輔具 需根據患者肌力選擇適當的阻力等級,並逐步增加強度。

     

(3)諮詢專業物理治療師

每位患者的需求不同,專業物理治療師能夠根據個人狀況提供適合的輔具選擇與使用建議,以確保最佳的復健效果。

愛迪樂顧好行,讓健康舒適與你同行

物理治療輔具的正確選擇與使用能有效提升復健效率,縮短恢復時間,並幫助患者恢復正常活動能力。建議患者與物理治療師密切合作,依據個人需求選擇適當的輔具,以確保復健過程的安全性與效果。